大哉问07 - 什么是好问题?

00大哉问零反思

在大哉问系列的第一篇,「用问题对抗虚无」,我回答了这个问题:

为什么要多问好问题?

借助有意识地、主动尝试寻找答案的过程,来构筑意义、抵抗无序和虚无。尝试探讨了几个大哉问:

写完后就难以为继了。为什么?

大哉问回答的问题,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实践和内化,如果一直在回答大哉问,反而本末倒置,说理远远大于实践。

这也是阳老师最近提醒我们的,要保持稳定输出,而不是极致的输出。

我反思,大哉问的目的,首先是提问,而不回答。而我也忽略了,提问本来就是需要练习的技能。

所以,有了零魂拷问。

我打算记录每天在头脑中一闪而过的各种问号,也收集大家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。

这样,零魂拷问首先是我的问题收集器。用知识星球的好处是,可以隔离开「问题」这种特殊形式和其他碎片化内容,也不会像微博、公众号、豆瓣那样有太多的消费内容,干扰「记录」这一目标。当有源源不断的问题池,我也不需要费力挑选写作主题,顺便增加了稳定输出的可能性。

其次,这里也是大家练习提问的地方。前几天在星球里提了一个问题

image_218282285188121

提问就是能反复练习且有价值的事情。怎样提出好问题?提出很多很多问题,去尝试表述方式,去比较,去看别人提的问题,去获得反馈。

当然,问题不断涌现和积累,也能帮助我们思考和讨论那些或有趣或有价值或有争议的问题们。

什么是好问题

在大哉问系列的开篇,留下了一个提醒自己要迭代的问题:

什么是好问题?

这算是一个「元问题」,关于问题的问题。

当时我写下了一些好问题的特征:

  • 描述清晰
  • 不容易回答,值得 go deep,能激发更高、更抽象层级的思考
  • 指向有潜力的探索方向,牵引出有价值的回答,激发行动和带来改变
  • 开放式,没有唯一答案,不同背景经历的人可能会有迥异的答案
  • 或者是时代的大问题,或者是超越时空的普适性问题
  • 可能不会单独出现,而是一组相关问题

今天补充我对好问题的理解,或者说,对好问题的描述:

好问题就像兔子洞,深不见底

好问题就像发动机,兴致勃勃

好问题就像礼物盒,暗含惊喜

好问题就像指南针,迷途灯塔

好问题就像生命体,自我繁殖

好问题呈现谜题、引人入胜、生成动力、注入乐趣、提供焦点。 好问题是无序与有序的桥梁,是改变的契机,是可能性的万花筒。 好问题既神秘又开放,既有深度又有广度,既自成一体又涉猎广泛。

以及,好问题一定不会阻碍继续发问。

可惜我依然无法定义什么是好问题,不过已经能越来越能识别它。

好问题的触发器是什么

这是六一同学在星球的提问。

触发器让我马上联想到 行为改变 MAP 模型中的 P(Prompts,之前用的是 Triggers)。

行为肯定发生在场景中,所以我首先想到的是真实场景。应对具体场景我们总是会有具体的反应,真实意味着需要回应它,而且回应它大概率有价值。如果这个场景似曾相识就更容易触发。那些触动自己的问题,以前很可能在其他场景以其他方式出现过,只是我们不一定有意识。反复出现也意味着更有必要去理理看。

触发器也有可能是别人谈论到了一些话题(各类内容消费,看书看展听播客),让自己回忆起了在某些场景中的感受,而那些感受有点混沌不清,借助一个问题或者别人的阐述,我们得以开始澄清这些模糊。

触发器更有可能是自己某段时间集中关注的领域、话题、兴趣,念念不忘必有回响。 当然还需要那个时候有条件反应和记录下来,或者事后容易回顾。如果不容易(比如危及情况),就回到似曾相识的情况了。

总结起来大概是:真实场景 + 过往经历和感受的积累 + 有意识的搜寻

去哪里批量找好问题?

最现成的地方大概是 Edge.org 的年度问题,可惜的是,年度问题在 2018 年结束了。

当然还有很多地方聚集或散落着好问题。比如知乎圆桌;比如各种访谈节目,从 Tim Ferris Show 到十三邀、易时间;再比如,经典的《十万个为什么》。

如果能从某些结果反推问题,那好问题简直太多:

  • 看 App store 知名 App 到版本更新记录,反问每一个大版本,是要解决什么问题?
  • 看国家的每一个五年规划,尝试寻找改革和制度创新要解答的问题
  • 读名人传记,总结 ta 们各自的人生问题是什么,比如赫伯特·西蒙《我生活的种种模式》
  • 踏入哲学之门(坑),去了解大问题基本问题,开始对每一个常见概念发问
  • 看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起源,是为了解答什么问题,比如复杂系统是想描述和解释那些用传统还原论无法研究的对象:神经元、金融市场、天气变化、社交网络等等
  • ……

当然,你也可以时不时光顾「零魂拷问」,一起记录好奇心在大千世界中的一次次跳动,一起练习提问这个一直被我们忽略的元技能,一起交流对问题的所思所感。

© 00RSS